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材料:《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历史必修Ⅰ中对辛亥革

材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历史必修Ⅰ中对辛亥革命的教学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下面是某教师讲授《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到国内。各省的代表到南京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这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就此结束。孙中山堪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人。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谈谈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变中所起的历史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5分钟,各组代表发言5分钟。最后,教师对讨论进行总结。

问题:

(1)你认为在《辛亥革命》一课中安排这样的讨论主题是否得当?请结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和课程内容体系说明理由。(10分)

(2)教师拟定课堂讨论的主题应考虑哪些主要因素?(6分)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考察考生对教材内容体系的理解及对课堂探究活动的组织能力。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设计思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共三个学习模块,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

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指导下,必修一的课程内容侧重于政治史的内容,主要探究政治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题干中设计的讨论: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剧变当中的作用,侧重于对人物的解析与评说,不符合必修一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设计这样的讨论问题并不恰当。

教师拟定课堂讨论主题应考虑以下因素:(1)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突破本课重难点。帮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对重难点知识的主动建构。(2)讨论内容明确,方向清晰。讨论问题设置精确,才能让学生有迹可循,找到讨论的规律。(3)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兼顾学生认知水平,适度提高,促进学生水平发展。(4)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更新时间:2021-09-10 20:50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 A.为人师表
  • B.清正廉洁
  • C.敬业爱业
  • D.团结协作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 A.童年期
  • B.少年期
  • C.青年期
  • D.成年期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 B.个别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 A.是一致的,可以等同
  •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 C.相互促进的关系
  • D.相互包容的关系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 A.知识
  • B.能力
  • C.个性
  • D.品德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 A.班级
  • B.学校
  • C.家庭
  • D.社区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 A.热爱教育事业
  • B.热爱学生
  • C.教书育人
  • D.开拓创新
查看答案
单选题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

  • A.生产力
  • B.文化
  • C.科学技术
  • D.政治经济制度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