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李自成是明末农民军最杰出的领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自成是明末农民军最杰出的领袖。崇祯十七年(1644 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建元永昌。……农 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三月十七日,农民军已至北京城下。……十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 自缢而死。农民军胜利地开进北京。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崇祯十二年(1639 年),张献忠叛乱……李自成也乘时猖獗,于十四年(1641 年)攻陷河南……十六年(1643 年),李 自成陷襄阳,僭号“新顺王”。次年,李自成建国,号日大顺,改元永昌……这时洪承畴早为清军所俘,山海关之 地全部沦陷,而流寇的势力已非明朝所能抵御。就在这一年,流寇攻陷北京,清军也接着入关。
——摘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问题: (1)对同一史事的叙述,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何不同?(8 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不同叙述的原因。(8 分)
(1)材料一主要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的视角对史事进行叙述,对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持肯定的态度。 材料二是从封建正统的视角对史事进行叙述,认为明朝的灭亡是由于农民军攻陷北京和清军入关造成的,将农民军 称为“流寇”,对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持反对的态度。 (2)出现这种不同叙述的原因如下。 ①材料一选自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该书的出版时间是 20 世纪 60 年代,作者深受阶级史观(革命史观)的影响, 对我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持正面积极的态度,因此站在李自成和农民起义军的视角叙述明朝灭亡这段历史。 ②材料二选自傅乐成的《中国通史》,该书于 20 世纪 60 年代在台湾地区出版。作者由于身处台湾,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影响,对农民起义持否定的观点,认为明朝的灭亡是由于农民军攻陷北京和清军入关造成的, 从封建正统的视角叙述明朝灭亡这段历史。 上述两种不同的历史叙述是由于作者具有不同的史观、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当时的时代背景造成的。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