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本题解析:

【参考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片段设计

一、文体导入

教师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由学生的预习导入:投影课题——《烛之武退秦师》。

教师提问:这个“退”字应如何理解?请学生回答。

导入语: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烛之武如何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解除了秦、晋两国对郑国的围困?这里面有着怎样的大智大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感受一下春秋时期的刀光剑影:走近这位古代的英雄,欣赏那惊心动魄的唇枪舌剑吧!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分别朗读全文,思考并合作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①“晋侯、秦伯围郑”的原因?(原文回答)

②两国驻军有何特点?(原文回答)为何详细写出驻军位置?

③虽有不被重用的牢骚,却答应临危出使,你如何看待烛之武?

④以危国之臣的身份说服对手,烛之武话语的出发点是什么?

⑤你如何看待晋国退兵的原因?

(2)根据文意,在空格处填写一个恰当的字进行评价。(投影显示)

秦、晋征讨郑国,其理可谓()矣;强敌大军压境,其势可谓()矣;烛之武临危受命,其情可谓()矣;

一番说辞力挽狂澜,其言可谓()矣;秦伯背盟结盟,其行可谓()矣;晋文果断撤军,其人可谓()矣。翻云覆雨敌我互换,其因皆为()矣。

提示:谬,危,义,妙,滑,智,利。(意思对即可)

三、深入研读

(1)分角色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节奏,感知人物形象。

①教师点拨:

注意每段的语意,注意语调、停顿、重音的处理。

要求——读出人物的心理,读出个性,读出情韵,读出理趣。

方法——先在组内自主分角色朗读,然后小组展示。教师相机进行点拨。

②请学生思考、讨论:烛之武有哪些可爱之处?用林则徐的哪两句诗可以概括他的精神?

明确:“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2)学生合作探讨烛之武说辞一段,把握高超的说理艺术。

①点拨

a.“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措辞委婉而谨慎,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而是从地理位置入手,巧妙地点明秦、晋之间的利害关系。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二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有了前面的铺垫,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②你认为烛之武说服秦伯,他抓住最关键的那一点?(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

③学生朗读烛之武说辞的一段文字。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相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我看《左传》人物说辞的艺术特色。

五、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秦——晋——郑

示弱臣服、 以退为进

亡郑利晋、 晓之以弊

舍郑利秦、以利诱之

晋言无信、 制造隔阂

晋国无厌、 点醒秦伯

更新时间:2021-09-12 22:53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 A.为人师表
  • B.清正廉洁
  • C.敬业爱业
  • D.团结协作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 A.童年期
  • B.少年期
  • C.青年期
  • D.成年期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 B.个别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 A.是一致的,可以等同
  •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 C.相互促进的关系
  • D.相互包容的关系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 A.知识
  • B.能力
  • C.个性
  • D.品德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 A.班级
  • B.学校
  • C.家庭
  • D.社区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 A.热爱教育事业
  • B.热爱学生
  • C.教书育人
  • D.开拓创新
查看答案
单选题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

  • A.生产力
  • B.文化
  • C.科学技术
  • D.政治经济制度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中学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章节练习,基础复习,初中数学专项训练

中学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章节练习,基础复习,初中数学专项训练

  • A.A
  • B.B
  • C.C
  • D.D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