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下面是某教师在教授鲁迅《祝福》一文时的教学实录片段,阅读之后
下面是某教师在教授鲁迅《祝福》一文时的教学实录片段,阅读之后请完成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从环境到人物,我们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不变”的事物 (生阅读查找,师巡视,适当点拨)
师:好,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生:四叔比以前没有大改变。
生:几个本家朋友也和以前没有大改变。
师:[A]很好,那么,我们提到了“祝福”习俗,除了拜神祭灵,还有哪些是现在也没有改变的
生:放鞭炮、办年货
师:[B]这就是小说中的“杀鸡”“宰鹅”。当然,像小说中写的一样,过年能下一场雪就更好了。
生:瑞雪兆丰年。
师:[C]是呀,课文中还有一个细节,虽然没有说“变”或者“不变”,但从常理分析,应该是多年没变了,这也是“我”这个知识分析才会关注的,大家看看,能不能找到
生:是对联。“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平和”’。
师:[D]哪个词表明对联也长久未变了
生:“脱落”。
师:在这样一个“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凝滞僵化的小镇上,“我”感觉极其无聊,“决计要走了”。可是,作者却突然一转,想到“昨天”遇到的一个人,那是——
生:祥林嫂。
以下对文中画线部分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虽然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只解决了“变”与“不变”两个方面的问题,但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的形象已经基本勾勒出来,学生的学习也从开始的集中阅读转向了对全书的信息搜索,并逐步跟随老师明确了解读的方向和重点。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