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以下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苏武传》一课的教学反思(节选),
以下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苏武传》一课的教学反思(节选),阅读并回答问题。
《苏武传》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名篇,其主题就是通过阅读,让读者感受苏武高贵的灵魂。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是以“高贵”作为进入人物灵魂的切入点.教学的研究课题也是“与高贵对话”。首先.以“高贵”导入新课,让学生讨论什么是“高贵”。通过讨论,学生懂得了高贵其实与个人的年龄、性别、职位、民族等没有关系,关键在于心灵的强大与自身的信念。其次,感受“高贵”。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能表现“高贵”的事件。第三,解读“高贵”。让学生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解读“高贵”的。第四,拓展“高贵”。让学生搜集和整理有关“高贵”的名言名录。
对上述教学反思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知识点】本题考查教学反思及文本解读能力。
【答案】B。
【解析】阅读这篇教学反思不难发现,这位教师是围绕文章主题——“高贵”组织展开教学的,其选择的切人点也是文章的主题——“高贵”。而非文章的人物。这位教师以文章主题为切入点,使学生围绕主题,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达到与文本人物进行深入沟通与对话的目的,并且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人物心灵世界的震撼,增强审美体验.塑造完美人格的。
案例1:
教师检测学生对电场力做功、电势差等的掌握,设计习题,同学解答。
题干:一带负电的点电荷q=-4x10_8c置于匀强电场E中,电场E=2×102N/C,MN:30cm。
求:(1)M→N电势能变化。
(2)MN电势差。
解:(1)电荷从M→N的过程中,电场力做功
WMN=qExd=-4x10-8×2×102×0.3(J)=-2.4×10-6(J)
因为移动的是负电荷,所以减小电势能Ep=2.4×10-6(J)
(2)M、N两点间电势差
UMN=Ep/q=2.4×10-6/(-4×10-8)=-60V
答:电势能减少2.4×10-6J,MN电势差为-60V。
问题:
(1)指出错误,分析错误原因,给出正解。(10分)
(2)给出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10分)
一物块质量m=5kg,在0~10s内,变力F对它做功,使其由静止开始沿χ轴运动,F大小随时问变化情况如图,力始终沿χ轴的正方向,求10s内变力F所做的功。
高中物理分为必修和选修,选修3-3的内容为()。
夫琅禾费单缝衍射,若增大缝宽,其他不变,则中央明纹()。
如图,等边三角形顶点a、b、c处各有一条长直导线垂直穿过纸面,导线中通有等大恒定电流,则c导线所受安培力的方向是()。
如图所示,一定质量气体由A经历卡诺循环到A,A到B,C到D为等温,8到C,D到A为绝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如图.物块A、B以相同速率v下降,物块C以vx上升,绳与竖直方向成α角时,vx与v满足()。
如图,绳端系一个铜球,另一端固定于0,0略高于斜面体,水平力F推动斜面体,小球在光滑斜面上滑动,绳始终处于拉直状态,小球一直移动到顶端时,绳接近水平,在移动的过程中风与R的变化是()。
如图所示为电荷量为+p的小球放在不带电的孤立金属球附近,形成的电场线分布,a,b为电场中的两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案例2
下面是某校高中物理“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一课的教学片段。张老师在讲述了参考系运动和静止等概念后,播放了一段乘坐观光电梯上行的视频,引导同学展开讨论。
张老师:同学们。谁能说出这段视频描述了什么情景
甲:乘电梯上楼。
张老师:是的,如果甲、乙和丙三位同学在楼下站着等电梯,这时他们看电梯中的乘客在……
甲:运动。
张老师:对!乘客在运动。那电梯中的乘客看这三位同学,比如看乙同学时,他会认为乙同学在……
甲:运动。
张老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已掌握了。
丙:老师,我还有问题。甲说的不对,乙同学实际上是站着不动的,怎么说他在运动呢 甲:按照书上说的,乘客看乙同学就是运动的。
丙:乙同学确实是静止的呀!
张老师:大家记住,同学甲的回答是正确的,同学丙的回答不对,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坐标系……
问题:
(1)分析学生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原有观念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2)分析张老师在该教学片段中存在的问题。
(3)设计一个教学片断,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关物理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