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材料:下面是朱老师为讲授高中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所
材料:
下面是朱老师为讲授高中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所设计的探究主题和问题序列:
探究主题一: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文、气候和生物等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对这些要素如何形成感性的认识?可以从下面两个探究问题进行分析。
【问题1】说说你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由哪些地理要素构成?
【问题2】找一张自然风光照片,说说这张照片显示的景观包括哪些组成要素?探究主题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与成因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相关探究问题应在“问题1、问题2”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问题3】 家乡自然环境中的地理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问题4】你所展示的照片中各地理要素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问题5】中国的三大自然区的整体性各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问题6】以厄尔尼诺现象为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探究主题三: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成因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成因分析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对学习能力要求较高,设计问题应突出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
【问题7】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能量如何进行传输与交换?
3.(1)朱老师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探究主题和问题的设计有哪些优点?(8 分)
(2)朱老师的问题设计存在哪些不足? (6 分)
你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如何应对学生的回答? (6 分)
本题考查考生的教学分析能力。根据已有的教学片段分析教学问题设计的优点和不足。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应当做出及时反馈和评价,并进行提示和追问,进行总结,提倡鼓励创新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