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下面是王老师“南极地区”一课的教学片段:教师:我们来看看下面
下面是王老师“南极地区”一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图片,从图中判断南极地区有哪些丰富的资源?
(课件展示-南极地区动物景观图片,其中有一张PPT上“躺在绿地上的海豹”和“站在冰原上的企鹅”)
学生:老师,海豹的图片是动物园里拍的,冰雪覆盖的南极怎么会有绿地呢?
教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是不是老师搞错了呢?有没有同学帮老师解释一下?
学生:这张图片应该是在南极大陆外围靠近边缘的地方,有绿色的地衣和苔藓,说明这时是南极地区一年中气温的季节,有露上地表的湿地,说明有些冰雪融化了,
教师:回答得很好,这是南极洲暖季时拍摄的照片,想一想这时是几月份?
学生: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的相反,应该是南极地区的11月到第二年的3月左右。
教师:对。当然,南极洲即使在暖季气温还是很低的,平均气温大多在0℃以下,比我们上海的冬季还要冷。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南极地区还有哪些资源。
(课件展示-矿产资源宝库。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南极地区矿产分布图的图例和矿产分布。此时,又有学生提出疑问。)
学生:南极地区怎么还有这么多的煤?
教师:问得好,大家讨论一下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煤的形成需要大量的绿色植物,单靠地衣和苔藓是不可能形成煤的。
学生:说明南极大陆过去某个阶段气候还是很温暖和湿润的,能生长高大的树木,形成茂密的森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
(1)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王老师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2)举例说明王老师是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维的?
本题考查考生对教学设计的分析能力。分析教学方法的使用特点首先要了解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只有熟悉教材内容才能说明王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思维,因此本题的答题关键是掌握必备的教学方法并熟悉材料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