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义务教育地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如何理解地理课程的区域性特点?为了突出这个特点,应采用那些措施?(12分)
地理科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规律,地域性十分显著。
地理事物的地域性特点是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指地理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具有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如果没有区域间的差异刺激和吸引人们去探索自己生活的区域内和区域外的未知世界,那么地理学就不会有今天的发展。
现代地理学已经将区域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不只局限于认识世界,而且直接参与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诸如自然地理学中的自然区划、农业区划、土地规划、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等,经济地理学中的经济规划、城市规划等。都为生产建设做出了贡献。
突出地理学科“地域性”特点,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重视使用地图,培养地域空间感知能力:
(2)突出区域地理要素问的本质联系,提升区域特征的把握能力;
(3)重视思维能力训练,提升区域感知能力。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