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阅读关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
阅读关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要求:“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材料二人教版教科书中关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内容。
从全球来讲,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案例1
赤道低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
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全年处于赤道低压带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高温多雨,全年皆夏,年 平均气温在26℃左右,年降水量大都在2 000毫米以上,且全年分配比较均匀,形成了热带雨 林气候。
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全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性暖湿气团的影响,年降水量一 般在700-1 000毫米之间,终年湿润;气温年变化较小,冬不冷夏不热,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的形成 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炎热干燥;冬季副 热带高压南移,此地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形成地中海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1)试对本节课的教学背景进行分析。(8分)
(2)依据教学背景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要点。(16分)
教学背景分析:
①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在讲授三圈环流、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联系实际的应用,是各级考试中对三圈环流分布知识考查的切人点。所以根据不同气候类型的成因的差异,选取重点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和地中海气候进行气候分布和气候特征描述的细致讲解,意在使学生通过案例学习掌握分析气压带、风带与气候关系的方法。
②学生情况:本节课是气压带、风带的第二课时,是在学习气压带、风带形成、分布和移动规律之后联系实际,学习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气候产生影响的一节课,由于学生还未养成地理学科学习习惯.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稍显不足,气压带、风带分布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很难建立。所以复习引入新课,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读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描述气候特征,是初中阶段地理学习的重点,但是时间间隔比较久,所以也要在本课之前强化训练。
(2)【参考设计】
教学过程要点:
1.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了解到三圈环流能促进热量和水汽交换,是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气压带、风带如何影响气候 我们通过几种气候类型来分析一下。首先.请同学们回顾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完成学案。
2.复习铺垫(学案):提问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位置及其干湿状况。
3.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
在地图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中找出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地区,说出它大致的纬度位置。
学生看图例,找分布,总结大致位置。
出示热带雨林气候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让学生说出气候特征。(适当指导)
设问:这个地区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气候特征呢 这与气压带、风带有什么联系呢
带领学生用胶片与气候类型分布图叠加,探究气压带、风带对热带雨林气候的影响。(分布和特征)
通过问题链完成探究过程:
①控制三个地区的是什么气压带或风带
②这个气压带或风带具有什么干湿性质
根据以上两个问题,由于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充沛,在赤道两侧地区的平原和低地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这就是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4.总结分析思路和方法
①世界气候分布图中找出气候类型;
②读纬度说出其分布位置;
③通过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出气候特征;
④附上胶片,说出控制的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及干湿性质;
⑤得出结论。
5.通过学生对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自主学习,巩固单一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6.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找出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地区:
出示地中海气候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让学生说出气候特征(适当指导)。
提出问题:地中海气候的特征明显存在季节差异,与气压带、风带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通过上述学习方法总结气压带、风带对地中海气候的影响。
7.小结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气候的分布和特征的影响可以分为两类: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和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其他影响因素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涉及。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五种基本能力,没有包含在其中的是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描写的是(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