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阅读关于“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
阅读关于“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要求:“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内容。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资源枯竭是指由于人类长期大规模地开采与破坏,使地球上某些自然资源数量锐减和质量下降,以至不敷人类资源需求的现象。
(二)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由于人们长时期地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生物链被割断,导致生态失衡,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态恶化。相当一部分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许多动物和植物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地球上的生命已经存在了30多亿年。随着地球环境的演化,产生过、也灭绝过许多物种,但这种自然的繁衍与灭绝过程是相当缓慢的。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大规模的社会生产活动大大加快了地球上物种的灭绝速度,使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损害。
(三)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现象。例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目前,各种各样的污染已使人类的生存环境质量下降,严重危害到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些有害物质的大量进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造成水污染的主要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以及畜禽粪便等。
大气污染是指洁净大气被有害气体和悬浮物质微粒污染的现象。大气污染物可分为两大类:气溶胶状态污染物(亦称颗粒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简称气态污染物)。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有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它们主要由燃烧煤和石油类物质产生。大气污染的危害通常表现为: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和酸雨等。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超过了土壤的容纳和自净能力,从而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形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土壤污染物有有机污染物(化学农药等)、重金属(汞、铅、镉等)、放射性元素、病原体等。
——摘自某版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9分)
(2)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要点。(15分)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分析人类面1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学会判断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的方法;对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培养分析问题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
(2)教学过程要点:
教师展示人类对土地和森林资源破坏的图片,设问:人类对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破坏主要有哪几种形式 并请学生分析“全球自然资源的减少”这部分资料,探讨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减少的关系。
教师提示:可以从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角度来看待人口急剧增长的问题;从地球上各种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角度来讨论人均资源拥有量:从环境容量的角度来讨论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
学生合作探究后回答:
人类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对矿产资源的开采;②不当的灌溉.;③建筑用地等。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的关系表现为以下几点:①人口增长导致居住空间变小;②人口增长致使人均资源减少;③人E1增长加剧环境污染。
教师: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环境污染。
教师课件展示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的图片,并请学生讨论如下问题:什么是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有哪些类型 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根据教材知识回答。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并查阅有关资料,讨论造纸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哪些环节会产生污染物质 对当地环境又会产生哪些破坏性的影响
学生讨论后发言:造纸企业生产流程中的分离、漂白都对水有污染。
教师课件展示煤燃烧过程的生成物和汽车排放的污染物的图片,并请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煤燃烧和汽车排放的污染物对大气造成的污染。
分析讨论下列问题:当地的大气污染源是什么 污染的形式(烟尘、汽车尾气等)和程度(严重、一般、轻度)如何 大气污染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什么样的危害 请举例说明。你们认为应如何治理当地的大气污染。
学生讨论后回答,并积极交流探讨治理大气污染的措施。
(承转)除以上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外,对土壤的污染也十分严重。
请学生阅读教材,完成活动要求:以简短的文字写出土壤污染产生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土壤污染对农作物有哪些危害 人们吃了有农药残留的食物会产生什么后果 你认为应如何治理土壤污染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略)
教师总结。(略)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关于“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中“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的具体内容要求是:“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某教材该节教学内容首先交代了“光合作用”的定义,之后通过介绍“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中科学家的探索思路。奠定对光合作用具体过程的知识和方法基础。紧接着详细说明了“.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转化,然后联系农业生产实际,总结“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通过“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强度的影响”的探究实验,深化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和应用。最后与光合作用对比,简述“化能合成作用”,完善自养生物的营养类型。
依据上述内容。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材料:
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
目的要求:设计和制作不同组分的小生态瓶,尝试观察和分析封闭的微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稳定性。
实验原理: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均能够达到一定的稳定状态。但是,由于生态系统复杂程度的不同,其稳定性也不相同,持续的时间也会不一样。根据不同小生态瓶中生物的变化情况.来探索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其复杂程度的关系。
材料用具:显微镜.大广口瓶若干。山坡阳面树下腐殖土若干。
操作过程:
1.取土样少许置于表面皿中,用镊子将其摊开,观察并拣出其中的土壤动植物,记录其种类和数量.
2.将该土样置于烧杯中,加少许水,充分搅拌经沉淀后,取一滴上清液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其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3.取该土样置于不同广口瓶中,改变其中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将广口瓶编号密封后,放在不同条件下。
4.定期取广口瓶内土样观察,记录其中动植物及微生物的生存状况。
讨论:
1.设计表格,将记录结果填入其中。
2.根据不同广口瓶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情况.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稳定性与各种因素的关系。
根据材料回答:
(1)根据实验的作用来看,本实验属于哪种类型的学生实验
(2)简要说明这种实验教学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概述这种实验教学方法的优点。
材料:
教师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2)基因突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结合以上内容,简要回答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野生东北虎保护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我国,东北虎的致危因素主要有非法猎杀、栖息地的丧失与破坏、猎物的缺少等。
(1)图1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次级消费者是 __________ 。该食物网再加上 __________ 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2)东北虎位于食物链的顶端,其领域里必须要有足够多的猎物才能维持其生存和繁衍,因为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特点。
(3)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__________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因此,通常生物所在的__________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
(4)图2是能量流经东北虎种群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东北虎的摄入量.B表示东北虎的同化量。那么D、E依次表示东北虎的__________。
(5)东北地区保存有大面积森林,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 __________ 。野生东北虎种群恢复仍有希望。
某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如下图。图A中曲线a表示染色体的着丝点与纺锤丝的相应极之间的平均距离:图8中①~⑥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C中①②③表示上述过程中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变化。分析回答:
(1)图A中,曲线b表示 __________。a曲线距离减小的原因是 __________。
(2)从__________分钟后,细胞分裂进入后期,相当于B图曲线 __________段,该细胞染色体数目最多时有 __________条。
(3)图C中①~②发生在图B的__________ 阶段,图C中②一③发生在有丝分裂的__________ 期。①和③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 ;①和③的不同点是__________ 。
下表为动、植物细胞工程的有关内容比较,你认为错误的有( )。
新物种形成的最显著的标志是( )。
高中生物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应该( )。
“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北美.最早于l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上世纪80年代扩散蔓延到河滩、路边。它的根系极为发达,易连接成片,一棵“一枝黄花”能结两万多粒种子,极易和其他作物争光、争肥,形成强大的生长优势,对绿化灌木,乃至棉花、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产生严重影响,并改变道路、宅旁、荒地的景观。下列有关“一枝黄花”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