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简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高中阶段信息
简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描述: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了解计算机基本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应用的能力;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