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要求:(1)按照教材要求,设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要求:
(1)按照教材要求,设计一个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10分)
(2)根据材料中“思考与讨论”,设计一个引导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讨论的教学过程,完成模型制作。(20分)
【参考设计】(1)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图解如下:
(2)教学过程:
①设疑
教师设问:人体细胞并不能直接与外界的环境完成物质交换,那我们人体通过什么来获得养分并将废物排出体外以维持自身活动呢?
(学生讨论得出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师:现在我们知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而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都是依靠各类离子来维持的,那这些离子怎么进入内环境发挥功能呢?现在请同学们按照我们之前分的学习小组,小组内讨论一下教材上“思考与讨论”的第1、第2题,一会儿请代表来发言。
(学生小组内讨论,确定结论,选定发言代表)
②表达交流
各小组代表发言,问题1:
预设学生回答①:Na+与Cl-是小分子量的离子,来源于食物,可直接通过扩散作用被消化系统吸收。
预设学生回答②:葡萄糖与氨基酸是糖类和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糖类和蛋白质经过消化系统的作用,分别分解成葡萄糖和氨基酸,通过主动运输进入内环境。
教师点评并明确: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并提到了消化与吸收的相关知识。可见我们对于原有的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就像刚才同学们说的,Na+和Cl-等小分子物质,直接来自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就可以直接被吸收。而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这些过程中涉及人体的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引导学生在学案上写上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循环系统,再进入内环境。
各小组代表发言,问题2:
预设学生回答:根据我们在化学课上所学知识,碳酸根离子是由碳酸和碳酸盐水解而来的。
教师点评明确:这个过程可能大家还不熟悉。不过刚才同学们有说到要点,爰酸水解。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会发生下列反应:
HC0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内环境(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这个过程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引导学生在学案上写上呼吸系统,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循环系统,再进入内环境)
③承上启下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找出人体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与内环境之间的关系。那除了这些系统以外。人体还有哪些系统参与其中呢?我们来看第3、4题。(学生思考并讨论)
教师明确:第3题的相关知识,会在后续小节中学到。我们可以先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第4题二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的汗液,泌尿系统的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排出体外。所以,内环境中产生的代谢产物经循环系统,通过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排出体外。(引导学生在学案上补充模型图解)
教师讲解:关于第3题,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在教材的第2章关于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我们在以后的课程中将会学到。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④总结回顾,完成模型图解
教师讲解:通过刚才对这四个问题的讨论可以看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依赖于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模型图(PPT展示)表示。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完成刚才我们在学案上绘制的模型图。(回顾知识,完成大致模型图解)
教师总结:这个模型图是我们共同完成的,还有一些要点需要同学们在课下进行补充,就是技能训练部分,同学们还是按照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模型的建构,以各小组独有的方式呈现出来,在下节课上进行展示。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章的内容,属“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的多样性的相关内容。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在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方面.应能例举出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如大熊猫、白鳍豚、朱鹮、东北虎、扬子鳄等和珍稀植物如银杉、珙桐等,关注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并且认同保护我国珍稀动植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能够阐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就地保护。比起知识、能力,本章特别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依据上述内容:
(1)确定本章的教学重难点。(10分)
(2)设计本章重难点的突破方法。(20分)
材料:
问题:
(1)材料利用了概念图教学,简要说明概念图的绘制规范。(10分)
(2)概念图在教学中有哪些应用 (10分)
材料:
胸廓变化和呼吸的关系
提出问题:到底是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导致胸廓扩大
师生共同演示自制教具(去掉底部的矿泉水瓶模拟胸廓、吸管模拟气管和支气管、气球模拟肺、底部的橡皮膜模拟膈肌)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矿泉水瓶代表什么 吸管代表什么 小气球代表什么 橡皮膜代表什么 当推拉橡皮膜的时候,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气球
在什么情况下胀大 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学生:向下拉橡皮膜的时候,气球胀大;向内推橡皮膜的时候,气球回缩。
出示材料:肺泡壁极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没有肌肉,没有收缩能力,不可能自动扩大、缩小。
结合实验现象及所给资料,分析、推理得出结论:胸廓扩大,导致了肺的扩大;胸廓缩小,导致肺缩小。
问题:
(1)简述简易生物教具制作的原则。(8分)
(2)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模型,简述模型作为直观教具的优缺点。(12分)
图3中,曲线I、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1)图中曲线__________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__________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_________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6分)
(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__________。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6分)
(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功能。(3分)
如图4表示运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胰岛素的三条途径。据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便于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所选择的质粒上应该具有__________。(3分)
(2)培育转基因羊的过程中,科研人员通过感染或技术将重组质粒M转移到受体细胞A中,受体细胞A应该是__________细胞。③过程中还用到了__________技术。(6分)
(3)受体细胞B应该是莴苣的__________(填“体细胞”“卵细胞”或“受精卵)。导人该细胞后,需对该细胞进行培养,经__________过程形成愈伤组织。(4分)
(4)莴苣为双子叶植物,过程②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过程⑥常用的方法是用__________来处理大肠杆菌。使其易于吸纳重组质粒M。(2分)
将有关生物材料直接制成临时装片.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下列属于非条件反射活动的是( )。
有些生物学实验,所需时间较长,实验材料容易获得,操作也比较简单,可采用( )方式进行。
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酸参与果蝇的细胞分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关于生物学课程目标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