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看,审计取证模式的发展变化反映了审计学科的发展变化。试述审计取证模式的类别及审计取证模式的影响因素。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一)审计目标、审计风险和审计资源对审计取证模式的影响
从历史角度看,上述各种模式先后产生,从技术方法角度看,各种模式也有传统与现代之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种模式对另一种模式的完全取代。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因此,都可作为审计人员的选择。
1.目标导向分析。在选择审计取证模式时,首要的考虑因素应该是审计目标,因为不同的模式适用于不同的目标。从历史上看,账项基础审计比较适用于弊端审计或错弊审计,亦即比较适用于单一合法性审计目标;制度基础审计比较适用于年度财务报表审计,亦即比较适用于以真实公允性为首要目标的定期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则适用于高风险领域中的真实公允性财务报表审计。
2.风险导向分析。从审计的发展看,早期账项基础审计由于采用详细审计方法,审计风险是比较低的。为提高效率采取制度基础审计后,由于抽样方法的引入,使审计风险程度加大,最终使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基础审计发展。从人们的认识看,早期账项基础审计阶段,风险只是人们的潜意识,审计方法并没有将客观的风险显现出来,人们没有明确风险因素对审计的影响;制度基础审计阶段,风险成为人们的明确意识,抽样审计方法将客观的风险完全暴露在人们的面前,职业界越来越意识到控制风险的重要性。风险基础审计阶段,风险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职业界通过审计方法的改进来分析、控制客观的风险,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风险导向分析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审计人员选择有效的审计方法,分析、控制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3.资源分析。审计取证模式的选择必然要受到审计资源限制的影响,事实上,审计取证模式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于审计目标演变和资源条件限制所造成的。错弊审计以合法性为首要目标,要求采用详细的账项基础审计。以真实公允性为首要目标的审计,不要求必须采用详细的账项基础审计。这种目标转变为审计取证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先决条件,但是,以真实性为主要目标的审计并没有放弃合法性目标,只是将其置于第二位。同时,以真实性为主要目标的审计要对审计事项做出全面评价,而不是单纯揭示问题,因而其工作量并不比错弊审计小,如果采用详细的账项基础审计方法反而要比错弊审计增加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存在着资源限制(这一点几乎是肯定的),人们必须在审计方法上进行创新,这又为审计取证模式的转变确立了必要条件。
某公司向银行借款100 万元,年利率为8%,银行要求保留12%的补偿性余额,则该借款的实际年利率为( )。
下列各项中,与丧失现金折扣的机会成本呈反向变化的是:
出租人既出租某项资产,又以该项资产为担保借入资金的租赁方式是( )。
在确定企业的收益分配政策时,应当考虑相关因素的影响,其中“资本保全约束”属于( )。
根据票据与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汇票的相关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根据票据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有关汇票未记载事项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具备的条件的有( )。
依法对股东会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的事项包括( )。
公司解散时,应当依法成立清算组。根据《公司法》的规定,下列有关公司解散、清算组成立及其职权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公司法》规定了不得担任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情形,其中包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