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及时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政策。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印发紧急落实新增 1000 亿元中央投资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落实好新增中央投资项目中的各类配套资金,确保按时足额到位;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建设单位要全力加快新增投资项目的实施进度,将新增投资及时用于土建安装和设备材料购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财政部门要按照投资计划、预算拨付资金,保证项目中央资金及时到位;禁止将中央投资用于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消耗型行业,加快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
某市审计局于 2009 年 4 月对全市 2008 年第 4 季度至 2009 年第 1 季度中央扩大内需政府投资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审计调查发现,截至 2009 年 3 月 31 日,全市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共 45 个,中央投资 20 100 万元全部到位,市县应配套资金 18 000 万元,已到位 6 300 万元。根据中央政策精神,该市所在省出台淘汰落后产能政策,规定 5 吨及以下钢铁转炉、100 万吨及以下炼油装置属于 2008 年年底前必须淘汰的项目。该市审计局组成了 5 个调查小组,分别到所属的罗县、乐县、雷县、吕县、陆县 5 个县进行调查。5个调查小组发现的主要情况分别如下:
1.罗县新增饮用水安全项目应到位市县配套资金 5 600 万元,实际到位 1950 万元;该县上报的 2008 年项目实际投资完成率为 95%,已完工程受益人口为 5 万人,而经审计核实,实际投资完成率为 51%,已完工程实际受益人口为 1 万人。罗县 2008 年第 4 季度廉租房项目已开工建设,该项目中央投资补助资金 1402 万元,罗县财政局 2008 年 11 月拨付县建设局该项目款 165 万元,其余资金仍未下拨,而上述 165 万元补助资金中,罗县建设局仅支付给项目单位 32 万元。
2.乐县新增饮用水安全项目应到位配套资金 3 600 万元,实际到位 980 万元;该县上报的 2008 年项目实际投资完成率为 89%,已完工程受益人口为 20 万人,而经审计核实,实际投资完成率为 47%,已完工程实际受益人口为 2 万人。
3.雷县有 5 个中央新增投资项目由于征地手续未办妥尚未开工,涉及中央投资 1350 万元;4 个项目进展缓慢,实际完成工作明显落后于计划进度的要求,其中有 2 个项目未按计划完工。
4.吕县有 3 个项目由于环境影响评估没有完成尚未开工,涉及中央投资 1 250 万元;5 个项目进展缓慢,实际完成工作明显落后于计划进度的要求,其中有 2 个项目未按计划完工。吕县于 2008 年 10 月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钢铁厂设备改造项目,获批中央新增投资补助 50 万元,2008 年 11 月吕县发展改革委向吕县钢铁厂下达新建投资项目 5 吨转炉 1 个,同月吕县财政局向吕县钢铁厂全额拨付中央投资补助资金 50 万元。
5.陆县 2008 年第 4 季度新建廉租房项目已开工建设,在中央投资补助资金 869 万元中,已支出 165 万元,其余资金滞留在陆县房地产管理局。陆县于 2008 年 10 月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新建 600 万吨石化炼油装置,获批中央新增投资补助 500 万元,2009 年 1 月陆县发展改革委向陆县石化厂下达投资计划,批准其新建 100 万吨炼油装置,同月陆县财政局向陆县石化厂拨付中央投资补助资金 200 万元,截至 2009 年 3 月 31 日,尚有 300 万元未拨付。
二、要求
1.各地应多渠道采取措施,按照要求,尽快落实配套资金,确保中央政策目标全面实现。
2.各地要加快项目进度,尽快开工并形成实物工作量,达到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
3.各地要按照规定如实上报工程进度,及时准确地反馈新增中央投资相关信息。
4.各地要尽快将中央投资补助资金拨付到位,尽快发挥中央投资补助资金的使用效益。
5.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防止低水平重复和盲目扩张。
(一)资料
2017年4月,某审计组对甲公司2016年度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有关采购与付款的情况和资料如下:
1.审计人员在对采购与付款业务内部控制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
(1)仓储部门根据库存原材料变化情况提出采购申请,填写请购单,请购单没有连续编号;
(2)采购部门依据经批准的请购单签发订购单,送交供应商;
(3)仓库保管人员对采购材料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验收;
(4)出纳人员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和应付账款明细账。
2.审计人员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对甲公司固定资产变动的合理性进行检查,发现用2016年末的固定资产原值除以全年总产量所得的比率存在异常。
3.审计人员准备对固定资产实施监盘时,甲公司提出如下建议:
(1)对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重点抽查验证;
(2)对已安装使用的固定资产,在小范围内抽查验证;
(3)对可移动的固定资产,在小范围内抽查验证;
(4)对异地使用的固定资产,不再抽查验证。
4.审计人员抽查应付账款明细账时发现,甲公司2013年11月购买丙公司产品,价值234000元(其中增值税进项税额为34000元),至今未付款。经查,丙公司已于2016年破产清算,应付账款确实无法支付。
5.2016年8月,甲公司对一条生产线进行改扩建。该生产线改扩建前账面净值1500万元;改扩建过程中,共支付工程款300万元;改扩建期间,试运行取得净收入40万元;改扩建完工后,该公司确认该生产线的入账价值为1800万元。
“资料5”中,审计人员认为甲公司确认该生产线的入账价值:
(一)资料
2017年4月,某审计组对甲公司2016年度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有关采购与付款的情况和资料如下:
1.审计人员在对采购与付款业务内部控制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
(1)仓储部门根据库存原材料变化情况提出采购申请,填写请购单,请购单没有连续编号;
(2)采购部门依据经批准的请购单签发订购单,送交供应商;
(3)仓库保管人员对采购材料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验收;
(4)出纳人员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和应付账款明细账。
2.审计人员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对甲公司固定资产变动的合理性进行检查,发现用2016年末的固定资产原值除以全年总产量所得的比率存在异常。
3.审计人员准备对固定资产实施监盘时,甲公司提出如下建议:
(1)对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重点抽查验证;
(2)对已安装使用的固定资产,在小范围内抽查验证;
(3)对可移动的固定资产,在小范围内抽查验证;
(4)对异地使用的固定资产,不再抽查验证。
4.审计人员抽查应付账款明细账时发现,甲公司2013年11月购买丙公司产品,价值234000元(其中增值税进项税额为34000元),至今未付款。经查,丙公司已于2016年破产清算,应付账款确实无法支付。
5.2016年8月,甲公司对一条生产线进行改扩建。该生产线改扩建前账面净值1500万元;改扩建过程中,共支付工程款300万元;改扩建期间,试运行取得净收入40万元;改扩建完工后,该公司确认该生产线的入账价值为1800万元。
针对“资料4”,审计人员认为该事项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有:
(一)资料
2017年4月,某审计组对甲公司2016年度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有关采购与付款的情况和资料如下:
1.审计人员在对采购与付款业务内部控制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
(1)仓储部门根据库存原材料变化情况提出采购申请,填写请购单,请购单没有连续编号;
(2)采购部门依据经批准的请购单签发订购单,送交供应商;
(3)仓库保管人员对采购材料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验收;
(4)出纳人员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和应付账款明细账。
2.审计人员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对甲公司固定资产变动的合理性进行检查,发现用2016年末的固定资产原值除以全年总产量所得的比率存在异常。
3.审计人员准备对固定资产实施监盘时,甲公司提出如下建议:
(1)对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重点抽查验证;
(2)对已安装使用的固定资产,在小范围内抽查验证;
(3)对可移动的固定资产,在小范围内抽查验证;
(4)对异地使用的固定资产,不再抽查验证。
4.审计人员抽查应付账款明细账时发现,甲公司2013年11月购买丙公司产品,价值234000元(其中增值税进项税额为34000元),至今未付款。经查,丙公司已于2016年破产清算,应付账款确实无法支付。
5.2016年8月,甲公司对一条生产线进行改扩建。该生产线改扩建前账面净值1500万元;改扩建过程中,共支付工程款300万元;改扩建期间,试运行取得净收入40万元;改扩建完工后,该公司确认该生产线的入账价值为1800万元。
针对“资料3”中甲公司提出的监盘建议,审计人员不应采纳的是:
(一)资料
2017年4月,某审计组对甲公司2016年度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有关采购与付款的情况和资料如下:
1.审计人员在对采购与付款业务内部控制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
(1)仓储部门根据库存原材料变化情况提出采购申请,填写请购单,请购单没有连续编号;
(2)采购部门依据经批准的请购单签发订购单,送交供应商;
(3)仓库保管人员对采购材料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验收;
(4)出纳人员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和应付账款明细账。
2.审计人员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对甲公司固定资产变动的合理性进行检查,发现用2016年末的固定资产原值除以全年总产量所得的比率存在异常。
3.审计人员准备对固定资产实施监盘时,甲公司提出如下建议:
(1)对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重点抽查验证;
(2)对已安装使用的固定资产,在小范围内抽查验证;
(3)对可移动的固定资产,在小范围内抽查验证;
(4)对异地使用的固定资产,不再抽查验证。
4.审计人员抽查应付账款明细账时发现,甲公司2013年11月购买丙公司产品,价值234000元(其中增值税进项税额为34000元),至今未付款。经查,丙公司已于2016年破产清算,应付账款确实无法支付。
5.2016年8月,甲公司对一条生产线进行改扩建。该生产线改扩建前账面净值1500万元;改扩建过程中,共支付工程款300万元;改扩建期间,试运行取得净收入40万元;改扩建完工后,该公司确认该生产线的入账价值为1800万元。
针对“资料2”,审计人员初步判断所计算比率存在异常的原因有:
(一)资料
2017年4月,某审计组对甲公司2016年度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有关采购与付款的情况和资料如下:
1.审计人员在对采购与付款业务内部控制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
(1)仓储部门根据库存原材料变化情况提出采购申请,填写请购单,请购单没有连续编号;
(2)采购部门依据经批准的请购单签发订购单,送交供应商;
(3)仓库保管人员对采购材料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验收;
(4)出纳人员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和应付账款明细账。
2.审计人员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对甲公司固定资产变动的合理性进行检查,发现用2016年末的固定资产原值除以全年总产量所得的比率存在异常。
3.审计人员准备对固定资产实施监盘时,甲公司提出如下建议:
(1)对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重点抽查验证;
(2)对已安装使用的固定资产,在小范围内抽查验证;
(3)对可移动的固定资产,在小范围内抽查验证;
(4)对异地使用的固定资产,不再抽查验证。
4.审计人员抽查应付账款明细账时发现,甲公司2013年11月购买丙公司产品,价值234000元(其中增值税进项税额为34000元),至今未付款。经查,丙公司已于2016年破产清算,应付账款确实无法支付。
5.2016年8月,甲公司对一条生产线进行改扩建。该生产线改扩建前账面净值1500万元;改扩建过程中,共支付工程款300万元;改扩建期间,试运行取得净收入40万元;改扩建完工后,该公司确认该生产线的入账价值为1800万元。
“资料1”中,违反内部控制要求的有:
(2011年)下列各项中,属于对生产与存货业务循环内部控制测试的有( )。
(2011年)该公司根据审计人员的要求提供了应付账款明细表,审计人员对该明细表进行了审核。属于对应付账款明细表的审核内容有()。
(2011年)审计人员在审核应付账款明细表时,发现一笔账龄已达4年,金额150万元的应付账款。审计人员向该公司相关人员了解情况和查阅凭证,均未能取得充分证据证明该笔应付账款的真实性。审计人员应当进一步采取的措施是()。
(2010年)销售与收款业务循环中,用来表示由于销售退回或经批准折让而引起的应收账款减少的凭证是( )。
共用题干
资料2014年3月,某审计组对丙公司2013年度财务收支进行了审计。有关固定资产审计的情况和资料如下:1.审计人员对丙公司设备采购环节内部控制进行了重点调查,了解到以下情况:(1)采购部门确定设备需要量,提出设备购置申请书,报送设备管理部门;(2)设备管理部门根据申请书,会同财会部门、计划部门编制设备采购计划;(3)采购计划经批准后,设备管理部门下达采购通知单,交采购部门执行;(4)采购的设备到货后,由采购部门组织验收合格后提交设备管理部门。2.审计人员审查2013年度增加固定资产时发现以下情况:(1)4月,调增了一项原有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2)7月,自行建造完成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一条生产线投入使用;(3)9月,新增一台设备,采购后即采取经营租赁的方式出租给外单位使用;(4)12月,集中采购了一批不需安装的机器设备并投入使用。3.审计人员询问4月份调增固定资产入账价值原因时,丙公司不同管理人员作出如下多种解释:(1)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大幅上升;(2)以前年度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被转回;(3)原入账价值中未包含购入固定资产的增值税进项税额;(4)原按暂估价值入账,待收到购货发票后按实际价格调整。4.对于9月份出租给外单位使用的设备,审计人员实施了下列审计程序:(1)检查固定资产卡片;(2)索取设备租赁合同;(3)向设备承租方发函询证;(4)核实设备采购合同、发票和付款凭证。5.审计人员审查2013年度减少固定资产时发现以下情况:(1)3月,盘亏笔记本电脑10台,盘亏损失未经审批直接计入营业外支出;(2)5月,用一台机器设备对外投资入股,账面净值与公允价值的差价计入投资收益;(3)8月,对一条生产线进行改扩建,账面净值转入在建工程;(4)10月,将销售部门使用一年的汽车进行报废处理,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计入销售费用。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为下列问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