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案例:在“文字的修饰”这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应该掌握设置文字
案例:
在“文字的修饰”这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应该掌握设置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修饰等基本操作技能。课一开始。李老师讲了下面一段故事。
“从前有个财主请画师为他画像,画师手艺好,把老财主画得白发乌巾、神采奕奕。 老财主看了非常得意,便硬拉一位秀才为他的画像题诗。”
“老财主平日为人刻薄,小气吝啬,秀才一想,今日既然找上门来,何不借机奚落他一番于是秀才挥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画工真彩,老貌堂皇,鸟巾白发,龟雀呈祥’,财主看了,十分得意.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故事结束后,李老师说道:“其实,秀才写的这首诗是个藏头诗,你看出来了吗”
在李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们兴趣大增,马上发现了秘密。
李老师又问学生:“如何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出这秘密呢”学生们踊跃发言.大家都说对这首诗的文字进行必要的修饰就可以了。
接下来,李老师展开本节课第一个教学活动——如何对文字进行修饰。他引导学生探索出了多种方法,有重新排列的(竖排)、有改变首字字体的、有改变首字颜色的、有修饰为倾斜的,还有采用其他方法的。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学生思维积极活跃。
在大家基本掌握了文字修饰的方法后,李老师又讲了一个故事。
“明朝有个大学问家,他的名字叫徐渭(字文长)。有一次,他游览西湖,面对平湖秋月的胜景,徐渭即景生情,即席写下了七绝一首:‘平湖一色万顷秋,湖光渺渺水长流。秋月圆圆世间少,月好四时最宜秋。’”
还没等李老师提问,学生就发现了这首诗的秘密,李老师顺势展开第二个活动:请你将徐渭的藏头诗“平湖秋月”进行文字修饰,并按照诗意搭配一幅图片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意义的作品。
问题:
(1)李老师讲的第一首藏头诗故事属于什么教学环节,这样的方式对学生有什么作用
(2)试分析两个教学活动设计分别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1)藏头诗属于导人环节。 使用藏头诗导入属于故事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第一个教学活动设计主要是为了达到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说出并熟练操作文字排列、改变首字体、字形、颜色等方法对文字进行修饰。
第二个教学活动设计主要是为了达到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和实际操作,学生归纳总结出对文字修饰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步骤。
有“泥土诗人”之称的诗人是()。
将下列各项按所表示年龄大小顺序排列,正确的顺序应是( )。
①不惑②垂髫③花甲④加冠⑤而立⑥古稀⑦半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的关系。
明朝初年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是()。
1931年,一位给人们带来光明的科学家重病的消息牵动着世界人民的心,几十名记者为他守夜。每隔一个小时就对外发布一次消息:“灯”还亮着。这位科学家是( )。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设α是某一方程组的解向量,k为某一常数,则kα也为该方程组的解向量。( )
案例:
在有理数运算的课堂教学片段中,某学生的板演如下:
针对该学生的解答,教师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请仔细检查你的演算过程,看是否正确无误?
生:好像正确吧。
请分析例题1、例题2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10分)
下列国家中,建造了胡夫金字塔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