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历类研究生入学政治->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

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官学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斜挎干粮袋,手持着一枝手杖。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有人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

  (2)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本题解析:

1.该题难度适中,指明了回答问题所需要的哲学原理,需要考生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相关原理,并根据题目选择合适的原理来分析材料。回答此问首先需要说明认识的来源;其次说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要获得对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就要通过直接经验,一切真知都是从实践中来的。

  ②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需要:第一,尽可能多地占有丰富和真实的感性材料(直接经验)。第二,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其次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③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之所以发生错误,其主要原因是:

  a.她对成仿吾的认识缺乏直接经验。由上述所知,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丁玲没有见过成仿吾,她对成仿吾缺乏感性、直观的认识,因此没有办法形成“合理想象”。

  b.占有材料不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之一就是深入实践勇于调查,积累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并对其去粗取精,辨其真伪。丁玲对成仿吾的认识仅仅依赖于她掌握的间接材料,没有丰富的真实的材料,因此没有办法形成对成仿吾的理性认识。

  c.没有抓住反映成仿吾品格的主要事实。

  总之,丁玲从已有观念出发进行推论,因而她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她的认识脱离了实践、脱离了客观事物本身,从而割断了认识同客观现实的联系,势必造成他对成仿吾的想象与实际脱节,从而陷入了主观随意性,导致了她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全错了。

2.该题难度适中,考查的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相关知识。哲学原理部分,除了对原理本身以及对原理与材料相结合的考查,还有一种考查方法就是对原理所对应的方法论进行考查。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原理对我们的启示就是其所揭示的方法论。

  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主要有以下启示:

  ①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要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掌握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丁铃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由以前的脱离实践、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对成仿吾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转变为与成仿吾的正面接触、亲身体验。

  ②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将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改造制作,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途径。要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和区分,撇开不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选择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对材料进行鉴别和核实,去掉虚假材料,保留真实材料;然后,把各种材料联系起来思索,从事物的相互关系和历史线索中找出相互间的本质联系,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进入到事物的内部,最终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③我们的认识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因此,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

  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人们对事物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不能主观臆造真理,同样我们也不能在自己的认识中来检验真理,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更新时间:2021-12-01 15:40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研究者开展了一项关于学生内隐学习神经机制的实验研究,该研究属于

  • A.基础研究 定性研究
  • B.基础研究 定量研究
  • C.应用研究 定性研究
  • D.应用研究 定量研究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中共十九大报告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要求在观念学习应达到( )

  • A.接受水平
  • B.组织水平
  • C.性格化水平
  • D.反应水平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下列属于解决结构不良的问题的是

  • A.根据背景推测照片中人物的身高
  • B.预测神舟飞船返回地面的时间、地点
  • C.测算某一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 D.评价某年轻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某同学特别注重单词运用情景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复述策略
  • B.组织策略
  • C.精细加工
  • D.资源管理策略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根据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下列反映学生需求的是

  • A.小张希望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和尊重
  • B.小王希望自己规划假期活动
  • C.小赵希望自己的英语发音越来越好
  • D.小李希望得到最新款手机
查看答案
单选题

白居易在不同地方听到了同一种早莺的鸣叫,感受却不一样。他用优美的诗句感慨道:鸟声信如一,分别在人情。这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具有

  • A.情境性
  • B.客观性
  • C.社会性
  • D.主动性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关于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造主义教育家主张

  • A.编制实施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学校课程
  • B.以人类文化遗产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课程的核心
  • C.古典学科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应居于中心地位
  • D.学校课程内容应贯穿渗透基督教精神
查看答案
单选题

20世纪70年代美国“回归基础教育”改革运动提供理论指导的教育思潮是

  • A.泛爱主义教育
  • B.要素主义教育
  • C.进步主义教育
  • D.自然主义教育
查看答案
单选题

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哈多报告》提出的教育改革的目标是

  • A.初等教育均衡发展
  • B.中等教育面向所有儿童实施
  • C.高等教育大众化
  • D.普通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关于教育学科性质,乌申斯基的看法是

  • A.探讨个人生理学和心理学知识
  • B.人类教育问题:科学
  • C.如何了解人和培养人的高级艺术
  • D.学校教学目的高级艺术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