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和小华听到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小明说海因茨应该偷药,偷药并不会给药商带来真正的损失,钱也可以慢慢还。如果海因茨不想失去妻子,就必须偷药。小华说海因茨不应该偷药,海因茨自然想救自己的妻子,但偷药是不对的。不管怎么说,都应该遵守规则。阐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并分析小明和小华各自处于哪一个阶段。
(1)科尔伯格以两难故事实验(海因兹偷药)为基础,提出了的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和六阶段理论。
①前习俗水平(4~10 岁)
儿童处于外在控制时期,服从权威人士的道德规范,遵循获得奖赏、逃避惩罚的道德原则。
阶段一:避免惩罚阶段。儿童专注于行为后果,遵从他人的规则以避免惩罚、得到奖赏。
阶段二:相对功利阶段。儿童开始基于自己的利益和他人将给予的回报来考虑服从原则,以被满足的程度来评价行为。
②习俗水平(10~13 岁)
儿童将权威的标准加以内化,他们服从法则以取悦他人或维持秩序。
阶段三:寻求认可阶段。儿童希望取悦他人,帮助他人,会根据行为者的动机、特点以及当前情境评估行为。
阶段四:顺从权威阶段。儿童开始考虑社会体系和良心,自己的责任,显示出对较高权威的尊重,并力图维持社会秩序,他们服从社会规范,尊重法律权威,以法治观念判断是非。
③后习俗水平(13 岁以后)
儿童有了真正的道德概念,道德观完全内化,儿童认识到道德原则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从中进行选择。
阶段五:法制观念阶段。认为依法行事是最好的行为方式,人们认识到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而非不可更改的。
阶段六:价值观念阶段。人们依据自己内在的标准行事,行为受到自我良心的约束。
(2)材料中的小明处于前习俗水平的相对功利阶段,因为他是从海因兹和药商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失来评价行为。材料中小华处于习俗水平的顺从权威阶段,因为他认为偷药违背了规则,所以认为偷药是不对的。
研究者开展了一项关于学生内隐学习神经机制的实验研究,该研究属于
中共十九大报告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要求在观念学习应达到( )
下列属于解决结构不良的问题的是
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某同学特别注重单词运用情景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根据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下列反映学生需求的是
白居易在不同地方听到了同一种早莺的鸣叫,感受却不一样。他用优美的诗句感慨道:鸟声信如一,分别在人情。这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具有
关于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造主义教育家主张
20世纪70年代美国“回归基础教育”改革运动提供理论指导的教育思潮是
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哈多报告》提出的教育改革的目标是
关于教育学科性质,乌申斯基的看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