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意义。(10分)
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意义。(10分)
主要内容:整顿金融、复兴工业(《国家产业复兴法》)、复兴农业(《农业调整法》)、保障劳动者权益(《社会保险法》)、实行以工代赈等。
意义:罗斯福新政实施后,缓和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在实施“以工代赈”的过程中,兴建了很多市政设施和公共工程,既有利于日后经济发展,也能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罗斯福新政还注意改善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经济与社会地位,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罗斯福新政不仅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而且为其他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更多的国家走上了国家干预经济的道路。
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
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日:“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同单元另外一篇课文为《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
学习此类作品,要注意言语中的逻辑性,通过对散文中人物语言、行为的学习,体会说理性语言的艺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
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文言文中的行人辞令散文,应引导学生注意语言中的逻辑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语言艺术与实用效果等。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阅读某教材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祝福》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16题。
师:有同学说,鲁四老爷并不凶狠。我们现在来看看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受到了怎样的对待?
生:鲁四老爷看不起她。
师: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师:对,“皱了皱眉”,是讨厌她。在封建社会里,男的死了,舆论往往归罪于妻子,什么“扫帚星”,“白虎星”,“克死丈夫”。鲁四老爷第一次见到祥林嫂就歧视她。到鲁家后,祥林嫂还受到了怎样的对待?
生:她做工丝毫没有懈怠……鲁四老爷家没有添短工。
师:为什么你把原文中“添短工”前面的“竞”字省掉了?这个字是省略掉好,还是保存下来好?
生(部分):不略掉好。
生:不能省掉“竟”,因为以往过年都是雇短工的。
师:因为雇到祥林嫂,“竞”可以不添短工,说明祥林嫂的勤快劳累,也说明鲁四老爷对她剥削得深重……
师: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情况又是怎么样的?请一位同学来读“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这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些词语突出了祥林嫂的苦难生活?
(生朗读,教师为读错的字正音)
师:读得很清晰。请举例回答问题。
生:“只是暗暗告诫四婶”。
师:“告诫”和“告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你注意到这个词?
生:“告诫”带有警告的意思。
师:说得很好。这说明不是一般性地告诉四婶。你再举个例子。
生:“祭祀时可用不着她沾手”。
师:噢,水平还挺高的,注意到“沾手”这个词。如果换了“帮忙”或“插手”行不行?好不好?
(一生插话“不行”,师指名其发言)你来说说。
生:“沾手”有“一点点也不能碰到”的意思。鲁四老爷歧视她。
师:这段文字还有什么词语可以说明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摧残?
生:“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师:为什么你把“不干不净”读得很重?
生:他认为祥林嫂已经死了两个男人,这就不干不净。
师:封建道德观念认为妇女应该从一而终,再嫁就要受歧视,何况死了两个丈夫。“不干不净”是带有人身侮辱的;又说她是败坏风俗的,“似乎很可怜”,“似乎”就是并不见得真可怜。不值得同情、败坏风俗、不干不净,这就是她第二次到鲁家受到的对待。
问题:
(1)结合教学实录内容分析,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
(2)该案例中教师是如何实现其教学意图的?
珍惜你的拥有
①一纸人生,绘出各色旅行。我或用落满灰尘的铅笔勾勒,或用硬毛的排笔描浓,或用掺杂的水粉涂抹。不论采用剪纸、信纸,还是白纸,浓淡里成就每个人的风景。有的人,纸上是绿水青山;有的人,纸上却是一条路。人生漫漫,所得所失各不同。在瞬间,你会发现,珍惜现在的一切,也是一种智慧。
②你的拥有,你的所得,应当珍惜。
③我们每天醒来,感受到灿烂阳光的温暖,欣赏一草一叶的迎风舞蹈,然后投入生活,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奔波,报怨五花八门的不如意:小小少年围着学习的烦恼、考试的失利;上班一族扛着工作竞争的压力火拼;老年人要防着“三高”,延年益寿。失业、失恋、失败,没钱、没权、没脸。在这个商业味浓重、人情味缺失的社会里,焦虑心越来越膨胀,每个人都在渴求自己的成功:事业、学业、情感云云。可是,在追求明天的同时,我们更应把握现在,珍惜现在。
④焦虑的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殊不知,在你的身上其实也有许多值得别人羡慕的亮点。就算你没有什么,生活给予你的天地很小,又有什么关系呢?你眼前的福气和收获也能带来鸟语花香。失去过,才更懂得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才知道珍惜的重要。毕竟我们在成长,像秋风浸润谷子,珍贵的是那粒粒丰硕的麦子。
⑤珍重并热爱生活,爱自己和爱你的人。
⑥我们真正爱自己的人又珍惜了几分呢?他们陪伴着我们。无怨无悔地支持和帮助着我们,就这样淡淡的,平凡的。于是,习惯了、忘记了,不再把这些爱珍藏。
⑦在你的身边,在你的心头,珍惜生命里每一天的时间,珍惜生活的磨难和风刀霜箭,那可能是你生活的明信片、试金石,珍惜今天的机遇和幸运,回顾并总结昨天的一叠经历,仰望明天的星空。且行且珍惜吧,朋友,你会发现别有洞天。
请指出该作文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案例:
阅读某教材《滕王阁序》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16题。
师:读完了《滕王阁序》,大家喜欢这篇文章吗?喜欢的同学请举手。(少数同学举手)
师:喜欢的理由往往都是相似的,而不喜欢的理由却未必一样。我想听听不喜欢的理由。
生1:不知道写的什么。
师:你觉得他写了什么?
生1:写了游玩滕王阁的过程。
(生笑)
生1:(改口)不是一篇“游记”,而是“序”。
师:“游记”与“序”有什么区别呢?
生1:游记主要是记叙、描写为主,而“序”主要以议论、抒情为主。《滕王阁序》是由眼前之景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抒情、议论的成分很重,就跟《兰亭集序》一样。
师:其实你还是基本读懂了文章。我还想听一听其他原因。
生2:生字词太多。
生3:典故太多,理解起来太费劲。
生4:句式太整齐,一口气读不下来。
师:你试读一段课文试试看。
(生4读“嗟乎!时运不齐……岂效穷途之哭!”读得气势恢宏,抑扬顿挫,饱含感情。其他学生鼓掌)
师:读得很好啊。
生4:我很喜欢这段文字,读了很多很多遍。
师:你可以尝试把它背下来。下一位。
生5:我觉得王勃写得太矫情了。到一个地方去玩儿,就写了一篇文章来抒发自己的人生
感悟,而且这么“悲”,我们不会这样来思考的。
师:我们不这样想,就不允许王勃这样想了?
(生笑)
师:五位同学说了自己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归纳起来,大概三点:一是难以读懂:二是难以理解;三是难以共鸣。既然因为“难”而不喜欢,那我们就从“难”字入手,且让我们由“易”入“难”,由“浅”入“深”,看看《滕王阁序》是怎么成为文学经典的。
师:这篇文章其实有一个清晰的整体思路:事一景一情。请大家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描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
生6:课文叙述了王勃省父,途经洪州,参加了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上的盛会,看到“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描写了滕王阁盛会中人的俊雅,景的美丽,感到非常高兴,而后由乐生悲,感慨自己的身世。
师:很好!请看我这里的一则材料。(师投影)
材料: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
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卷五)
师:这是一段评注,我们借此能更深地切入文章。比照它来寻找一个角度,谈一谈你所理解的《滕王阁序》的“事一景一情”。
问题:
(1)阅读以上教学实录片段,请对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做简要评析。
(2)请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不喜欢《滕王阁序》的原因有什么作用。
某教师根据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开设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今天开始了文言文单元的教学,带着同学们一起梳理了本单元的史传文学。这些作品均是人物传记,而且都是历史上或者文学史上的有名人物。有关这些人物的故事可以说是脍炙人口,如何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不放过基本字词句的翻译的基本原则下,设置一些有辩论色彩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或许可以激发学生亲近文本的热情。本着这样一个考虑,我对《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从三个小故事上做文章: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请同学们讨论这一故事的理亏一方是秦王还是蔺相如(不设唯一答案,能自圆其说即可);在“渑池之会”一节中,让同学们思考“秦王为之一击缶”背后的国家背景、政治利益的深义;在“负荆请罪”一节中,让同学们体味廉颇及时反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人性优点。
对该教学反思(节选)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学习《琵琶行》时,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经典琵琶演奏曲《霓裳》,在音乐声中说:“在白居易时代,‘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请大家随着这琵琶声走进自居易的名篇《琵琶行》。”然后,教师播放范读录音。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教学杜甫的《登高》时,教师要求学生回顾学过的七言律诗,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